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列表 > 人类为何抑郁?

— 人类为何抑郁? —

人类为何抑郁?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这似乎是个人均抑郁症的时代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有关统计显示,我国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5%。据报道,我国每年约有254万人死于自杀,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患有抑郁症。而35岁以下的中国年轻群体中,近三成有抑郁风险。


大连理工大学一名研究生,在微博留下一封遗书后自杀

为什么中国人突然抑郁了?为什么这个在几十年仿佛不存在的病,在这个节点爆发?

西方世界也经历过抑郁症患者激增的时期,20世纪末,人们认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导致了抑郁症,抑郁症来源于现代生活压力。过去,西方甚至认为中国人不得抑郁症,直到精神疾病人类学的核心人物,哈佛大学精神病学家阿瑟·克莱曼(Arthur Kleinman)指出,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常常通过身体症状,比如后背疼,来描述自己的病情。在中国文化氛围中,人们不太倾向于说出自己感到悲伤和孤独,而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人在某些情况下能更加自由地表现出孤独和悲伤。

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抑郁症的诊断是存在分歧的。实际上,19世纪以来精神分析派与认知行为派关于抑郁症的说法就针锋相对。


精神分析派与认知行为派之争

《从犯愁到解愁——抑郁症的历史》中讲到:“19世纪以弗洛伊德为首的精神分析派认为抑郁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有意识的哀悼是正常的悲伤情绪,是失去亲人、爱人以后的正常反应,无需医疗干预。无意识的抑郁是无缘无故的悲伤,忧郁症患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把对早期某个爱的客体(比如有一种患者强烈认同的父亲或母亲)的愤怒转化成了自我嫌恶,从而导致悲伤、不高兴、无精打采、还有病理性退隐、脱离外部世界的症状。弗洛伊德认为,成年人的很多情绪问题都跟幼年的经历有关,成年以后的不幸可以追溯回童年的不愉快经历。这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童年决定论和原生家庭归因,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一个不幸的童年,那么患抑郁症的概率的确比正常人高一点。

于是,将抑郁症患者的幼年时积攒的愤怒释放出来,就成了精神分析派的治疗目标之一。催眠患者,让患者回忆童年的经历并在重构的童年场景中改变和疗愈是精神分析流派的治疗技术之一,这也是各类影视作品中常常描绘的。


电影《催眠大师》,心理治疗师正在给女病人用催眠疗法治疗

但在现代西方社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已经逐渐被边缘化。且不论在治疗方法中提童年决定论是悲观的,多少有点命运决定论的意思,而且在循证医学新时期,它在方法论和实践层面都遭到了强烈的质疑。精神分析学派通过谈话提供的治疗服务费用过于高昂,绝大部分国家的并没有将其覆盖在医保里面。

现代人力图寻找更好的解析抑郁症的方法的过程中,认知行为学派出现了。认知行为学派认为,抑郁症来源于认知失误,不是事件本身让人抑郁,而是人对事件赋予的意义让人抑郁。如果明显缺少正强化,如失业、离婚,一个人的很多行为就会消退,然后就会产生无力、退缩、沮丧和抑郁的感觉。这跟前文提到的弗洛伊德认为有意识的忧郁是正常的,无需医疗干预的观点刚好相反。

与认知行为治疗密切相关的习得性无助概念也在同一时间诞生,习得性无助的人会逐渐相信自己没有力量掌控生命中发生的事——他们是无助的。这一学派治疗的目标是让患者重新开始相信,自己能够掌控生命中的重要事件,由此诞生了新兴学科——正向心理学,很多励志自助书籍便以此为题材展开。


网上书店上琳琅满目的关于“正向心理学”的书籍

魔法子弹的诞生

抑郁症患者确诊之后就需要治疗,在真正有效被称为魔法子弹的百忧解被发明出来之前,点击疗法和额前叶切除手术曾广泛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额叶切除手术切断前额叶皮质(大脑额叶的一部分)和大脑其余区域之间的联系。 在抑郁症药诞生之前,精神病学医师都热衷于这一手术,在当时人们眼中,这种手术就是所谓“英雄一般的疗法。


弗里曼医生(左)和他发明的经眶前额叶白质切断术示意图(右)

在今天,电击仍然会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但它的确曾被滥用且成为了社会控制工具的象征,正如著名的《飞越疯人院》里变现的那样,电击疗法已臭名昭著。


 电影《飞越疯人院》中电击疗法场景

直到20世纪,魔法子弹的百忧解登上舞台,成为抗抑郁药的主角。整个20世纪90年代,人们都认为百忧解能让人的状态好上加好,让人体验带了从抑郁到正常

百忧解出现,药企发现了一门新的生意经,西方出现了上文提及的忧郁症患者激增。在当时的美国和英国,全科医生取代了精神病医生,负责开具百忧解等抗抑郁的药物。预约全科医生,看病十分钟,医疗服务短期成本低,开药方式非常高效,便于医保公司操作,消费者也开始主动提出需要百忧解。

药企从卖药变成了卖病,资助高校内外的医学研究,推动对抑郁症和其他疾病的筛查,进行政治游说,尤其还会资助药物实验,并控制试验结果。经过一系列操作,患者群体实际扩大了,有的可能是临床定义的抑郁症患者,也有的可能是认为自己得了抑郁症的人。到1994年,百忧解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畅销的药物。

进入21世纪,百忧解逐渐走向了没落,公众除了不满药企把药推销给有钱又没病的人一系列操作,还因为百忧解用药副作用,其中包括头痛、恶心、胃部问题、丧失性欲等一长串反应,甚至有研究指出,服用百忧解会增加自杀的风险,在年轻患者中尤为突出。

回归到人本

经过两个世纪的轮回,人们重新认识到,人体并不只是一台化学和物理指标都能一一量化的机器,而是每一个承受着社会压力活生生的个体。认知行为派再不认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现在也把有情感、会思考的人作为治疗核心。如果我们对于抑郁症的探索要继续前进,在社会新闻中看到抑郁患者时,就要多思考他变成今天这样到底经历过什么和遭遇了什么。

人类为何抑郁?

标题:人类为何抑郁?

优惠价:详见文章

相关收录:

相关专题商品

更多

近期值得买抑郁症

查看更多

热门优惠券

更多